清代揚州玉雕絕活
? ? 如今陳列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大禹治水圖》、《秋山行旅圖》、《會昌九老圖》、《丹臺春曉圖》、《云龍大玉甕》、《海馬》這六件大型玉山作品,是清代乾隆中晚期,揚州玉雕先輩們的“絕活”,其工藝水平在當時處于全國領先地位?!洞笥碇嗡畧D》高2.24米,寬0.96米,凈重10700多斤;《秋山行旅圖》高1.3米,寬0.74米,凈重1000多斤;《會昌九老圖》高1.145米,寬0.9米,重達千斤;《丹臺春曉圖》高2米,寬1.5米,重3000斤;《云龍大玉甕》高0.6米,寬1.35米,重5000斤。面對這些古代揚州玉雕藝人的傳世杰作,人們在贊嘆之余常常也會產生這樣的一些疑問:在當時的交通運輸條件下,這么大的玉料是如何從山上取下來運到北京,繼而運到揚州的?在其時完全手工制作的狀態下,揚州藝人又如何利用有限而又簡陋的工具設備將之雕琢成如此杰出的作品的?為什么要大費周章地將玉料千里迢迢從京城運到揚州,而不是將揚州的玉雕藝人調到京城?諸如此類的問題一直在許多觀者的心中縈繞。
《大禹治水圖》玉山
據清黎謙《翁玉行》書中記述:于闐飛檄至京師,大車小車大小圖。軸長三丈五尺咫,塹山導水湮泥涂。小乃百馬力,次乃百十逾。就中甕玉大第一,千蹄萬引行躊躇。日行五里七八里,四輪生角千人扶。根據記敘可知,這些重達千萬斤的玉器,其原材料從新疆運到北京已很是不易,可謂是至為艱難。而這幾大件的巨型玉石都是采于新疆葉爾羌地區的密爾岱山中,密爾岱山在清人魏源的《圣武記》中有記載:其距城四百余里,崇削萬仞。山三成,上下皆石,唯中成玉,極望瑩然,人跡所不至。采者乘犛牛乃及其巘,鑿而墜之,重或千萬斤。色黝質青,聲清越,中宮懸,先后貢重華宮……密爾岱山海拔近5000米,終年積雪,空氣稀薄,每年只有七、八、九三個月才能進山采玉,由于山勢險峻,采玉十分辛苦。有時,山上有兩三千人同時作業,密爾岱山又多出巨型玉石,采玉后的運輸就成了大難題。
大禹治水圖局部
?以《大禹治水圖》為例,先說運輸,玉材重逾萬斤,運下山后,僅在路上就走了三年多時間,它“由冰而拽運輦至京師”,前后動用100多匹馬拉車,后有上千名人役把扶推移,一路上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冬季則潑水結成冰道,每天只能走五六里或七八里,行進極其緩慢。
大禹治水圖局部
再說制作,《大禹治水圖》是選用《石渠寶笈》著錄的宋人畫《大禹開山圖》畫軸為藍本設計的。當時,這幅古畫已經殘損不全,沒有作者和收藏家的款識。造辦處畫家賈銓經過一番精心構思,因材施藝,按玉山的前后左右位置先后畫了四張圖樣。定稿后,有兩個工作要做,一是將圖稿臨摹在玉山上;二是制作蠟樣。這是為了玉工操作方便,且又保證質量。到了兩淮鹽政手里,為了防止蠟樣日久融化,又照蠟樣刻一座木樣,玉工按木樣施工制作。為了趕制工期,大玉山總是不斷充實人員和增加班次,制作期間除了每年燈節、端陽、中秋三節停做外,其余時間均日夜趕做?!洞笥碇嗡畧D》制作了6年,用工15萬個。筆者已知的其他幾件玉山:《秋山行旅圖》制作了5年,用工3萬多個;《云龍大玉甕》制作了6年,用工1.4萬個;《丹臺春曉圖》則制作了4年。

